博白人把黄姓称为“共田黄”叫错了吗?
作者:秦海
黄姓,是一个大姓氏,据称拥有万人口,在中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7,万要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口还要多。在广西,黄姓人口就有万,博白也有20万人左右。
黄姓图腾
在博白方言中,无论是地老话还是新民话(即客家话),“王”与“黄”两个姓氏的发言是一样的。而在普通话中,它们分别发音是wang和huang,虽然声调都是第二声,但读音有着明显的不同。
因此,博白人为了有所区别,在口语交流中,王姓被称为“三划王”(有意思的是,有的博白人说普通话涉及到“王”姓,也会特别指明,却说成了“三横王”),而黄姓被称为“大肚黄”。
黄,之所以被称为“大肚黄”,盖因它的字形,在博白人祖先看来仿佛一个孕妇腆着大肚子。有意思的是,博白人把孕妇腆着大肚子称为“背大肚”。为什么有意思呢?因为背东西应该是背在后背,而大肚子在身体前侧,又怎么“背”得到呢?这显然是博白方言区别于普通话的一个有趣的特殊用法。
除了“大肚黄”,博白人还会把黄姓称为“共田黄”。这又是为何呢?估计最早这么说的人玩了一个拆字游戏,把“黄”字拆分为“共”字和“田”字。这类似于“木子李”之于李姓、“口天吴”之于吴姓、“弓长张”之于张姓、“立早章”之于章姓、“古月胡”之于胡姓、“木易杨”之于杨姓等等。然而,“共田黄”却显然犯错了。因为,“黄”字自上而下拆解开,三部分分别是“”“由”“八”,把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组合起来是“共”字,这没问题。问题是中间部分应该是“由”字而不是“田”字。
如此一来,博白人把黄姓称为“共田黄”叫错了吗?是不是要改口成“共由黄”才对?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孔乙已雕像
其实,在中国古代,汉字书写并不像当今那么规范,而且国家设立了专门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门针对大陆地区汉语文字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而在古代,大多时候采用手书方式,这就造成了许多文字书写不一,拥有多种版本。大家最熟悉的一个例子,恐怕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他在鲁镇的咸亨酒店对小二装逼说茴香豆的“茴”字下面的“回”有4种写法。笔者查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发现“回”字起码有6种写法(见下图)。
“回”字的6种写法
所以,“黄”字的旧体字中,有一个版本中间部分是“田”字也未可知。开玩笑地说,正如老婆饼里面没有老婆一样,“共田黄”里的“田”也并不一定是“田”字。
太平天国运动
此外,笔者认为古人把黄姓称为“共田黄”可能传达了古代劳苦人民渴望“分田地、均贫富”的美好愿望。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军就曾经提出过类似的口号。值得一提的是,博白当年就有不少农民参加了太平军,巧合的是,来自博白县文地镇(该镇黄姓人口多达8万)的堂兄弟黄文金、黄文英就因为战功卓著,分别被册封为堵王、昭王,而他们正是博白黄姓人的骄傲。这对黄姓兄弟就以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共田”的思想。
黄文金纪念堂
不过,虽然博白人把黄姓称为“大肚黄”或“共田黄”,但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采取这样叫法的并不多见,他们普遍把黄姓称为“草头黄”。
最后想说一句,笔者才疏学浅,在此大言不惭,估计纰漏众多,还希望网友和读者朋友们多多指正。不喜勿喷。
缤纷博白精彩回顾
博白民间游戏
火爆朋友圈的“我们是谁”漫画的博白版
民国将军?博白有4位
博白宋代名人李时亮
博白、白州因何得名?
博白34个乡镇名字全在这组对联里
博白方言中的禁忌现象
博白文艺亲,赏个铜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