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博白县城的刘氏宗祠,是博白县杂技团学员们训练的所在地。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见证了博白杂技的起伏,也目送了一批又一批杂技学员从这里走向世界。年8月,这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学习杂技,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与命运的一番斗争。
爬杆是学员们每天的必修课,他们在空中摆出坐杆姿势,笑容里充满了阳光自信。
庞天生、庞天华兄弟在杆上练习交叉对跳,这个动作要在两杆中间点一个中心点,非常讲究两人默契配合。
年2月16日,记者来到博白县杂技团时,学员们正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爬杆、晃梯、跟斗、压腿、下腰、劈叉、开胯、倒立……一招一式都练得很投入。练功大厅的墙上贴着新学员课程安排,训练时间从8时至17时30分。上午的训练以基本功为主,下午是形体、舞蹈以及表演节目的练习,晚上则分年龄段分别学习小学、初中文化课程。这些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14岁,每天要进行近10小时的基础训练、文化学习。
最小的学员张永明在压腿时痛得流下了泪水,但练习仍在继续。
小个子张永明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压腿。记者看见他时,两眼红红的,脸上还挂着泪珠。张永明今年9岁,小小年纪的他还难以忍受这种疼痛,几乎全程哭着做完练习。但他的哭声并不能让老师“心软”,稍事休息,张永明又要练习倒立。
一起生活、训练的小伙伴结下了情谊,开心地对着镜头秀出了他们的肱二头肌。
一不小心,学员的自行车翻了,笑一笑爬起来继续练习。
在杂技团,有专门老师教授舞蹈、形体方面的课程,男女学员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学员训练时开小差,受到了老师的“惩罚”。
学员们相互配合,完成节目《动感台圈》的排练。
据了解,和张永明一起的这一批孩子一共有44个,都来自贫困家庭,或是单亲,或是孤儿,或是家里因病致贫……据博白县杂技团黎玉华老师介绍,目前这44名孩子都来自博白县各乡镇的贫困家庭。年8月,通过当地爱心团体、爱心人士及杂技团的努力,这些孩子以学费全免的方式来到杂技团学习、生活,伙食费由亲戚或公益团队提供。
黎玉华老师说,和进团之前相比,他们无论是从精神面貌、生活习惯,还是待人接物、技艺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当中的一些学员之前还参加当地春晚、慈善晚会的演出,算是历届以来最好的一批学员了。
据了解,这批学员的培养计划是两年到三年,坚持学好之后可以加入专业团体正式演出,比如为北上广的一些公司输送表演人才,为他们定制表演的节目。黎玉华老师说,博白县杂技团正在积极向县里申请技术扶贫的相关政策,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学习技艺、完成学业,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来源:玉林日报记者陈东潘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