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边穿进来再扎实,不然边角容易漏出来。”
“摆放的时候注意,不要压变形了。”
干练的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玉林市第七届工艺美术大师黄连将在编织馆仔细地指导编织工人干活。今年,黄连将本人和公司代表博白县参加“桂族新品牌”宣传推荐活动,在广西“榜样新桂商”“桂族新品牌”网络评选活动中双双获得第一,这一举措不仅对大力发展企业和宣传推介博白,对发展壮大博白编织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同时进一步打响“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地方特色品牌。
▲博白芒编制品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博白县注重做好乡土人才培育的文章,创建2个博白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健全乡土人才“培育链”“成长链”,有效发挥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乡土人才迸发活力、破“土”飘香。
育强“手艺人”,提技能强本领
博白新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博白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平台,围绕手艺人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先后与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柔性引进30多名专家和10多个团队进行技术指导。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到博白县调研芒编工艺传承、发展与赋能乡村振兴。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李建华老师说:“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培养一批有能力、有干劲、有志于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大学生,以及在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设计人才,为博白芒编行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芒编技艺传承学习注重内部人才的培育,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国家富民强县芒竹藤编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基地平方米编织教学样品展示厅,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等,积极探索建成“引进区内外专家团队+编织龙头企业+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芒竹藤编特色培训基地+编织教学样品展厅+编织教学样品+技术示范培训骨干+芒竹藤编传帮带能手+编织农民”的博白特色培训模式,培育出刘林新、莫志军、朱凌英、黄秀珍、王振华等五名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芒竹藤编传帮带能手人。发展培育从事编织工艺品生产的人员在15万人以上。通过外引内培育出更多的“手艺人”,激活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新动力。抓好“领头羊”,重专业出成效
博白县桂源农牧有限公司积极发挥博白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坚持因需施教、因人施教,以重点培养养羊能手、领头羊、致富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家党校、养羊协会和协会支部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经常组织基地技术人才和专家深入乡村,为养殖户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实地指导多场次,培育村民00多人,重点培养位懂经营、会管理、能带动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人才资源向乡村集聚,为黑山羊养殖产业注入新动能。▲博白县桂源农牧有限公司黑山羊养殖基地“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关键。”刘入源说到。在探索成功产业扶贫“三大模式”后,将养羊经验复制到养鸡、肉鸽、鹌鹑、菠萝蜜种植等行业,新建立起了桑葚、内循环高密度养鱼、肉鸽养殖、柠檬种植等30多个“村企合作”示范基地,形成一条致富带头人创业带富示范群,帮助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保值增值。博白县桂源农牧有限公司创办的种羊场总面积已拓展到2亩,拥有努比亚种羊多头,存栏肉羊2多头,草场亩,实现年产值多万元,产业规模及效益均实现“倍增”,成为乡村振兴的榜样和标杆。下好“一盘棋”,共振兴促发展
博白县高度重视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党委书记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一把手”责任,坚持党管人才,积极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多方位、多举措培育人才,增强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加快建设产业人才聚集区。聚集乡土人才培育,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群众“点菜”、专家“掌勺”,通过“量身定制”课程,开展讲学、专题授课、技术培训、对口指导等工作,发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作用,进一步优化“土专家”“田秀才”“领头雁”等乡土人才知识结构和提升发展技能水平,培育一批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内容来源:博白县委组织部
图文编排:博白县党员教育中心
博白党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博白融媒app
下载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