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十一月,又到了玉林、博白一带制作白散(又称:米散)的时候,家家户户飘出阵阵油炸白散香味。制作白散是本地的一个习俗。把自己亲手做出来的白散当做过年走亲戚的礼品,更能体现礼轻情义重,要的就是那份浓浓的亲情。
围观炸白散是儿时难忘的记忆,看着一只干白散下油锅几秒钟的工夫变成了酥脆的香白散,体积扩大了几倍,浅金黄的色泽很是诱人,真是让人垂涎。
本地白散制作的工艺很有特色,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要选用纯净、粒大、粘性好、洁白的糯米作原料,经笼蒸、打胚、晒胚、拖糖水、油炸等程序才能成品,选料和做工都十分讲究。在雕刻方面也要选用上好铁力木或格木的"白散"模里。白散上有吉、福、喜、寿等字,寓意吉祥喜庆。作成饼状的"白散"拿到太阳底下晒一个多月才能干透,然后选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给干爽的"白散"在糖汁里"过"糖,再次在太阳下晒上10多天,用食用朱砂把"白散"面上的字描红。
待到腊月底时,才把干透封存好的半成品"白散"拿出来,以花生油炸开。成形的"白散"——大米花大的直径足有30厘米。从选米到油炸,约有10道环节,但都很讲究,每一道环节不到位,都有可能在油炸时,出现破碎、不成型、拱不起或炸不开。
成品白散,白中微黄,甘香酥脆,既取其洁白富贵之意,炸开的白散又寓意发达。
本地白散始于何时何人,历史文献无记载,民间也无相关传说。但光绪版玉林州志记载当时民间有食用白散和茶泡,恐怕也有百年历史了。
广告
来源:博白大事件
图片:南国早报记者周伟武
大事件综合编辑(版权归原作者)
法律顾问:蓝庆球律师广西金大地律师事务所
爆料:时间+地点+图片或小视频,加美女小编
第一时间第一人爆料,一经采纳马上红包
赞赏